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奋进,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教研室,为学校设计思维教学方法创新团队的核心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8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济宁市三八红旗手1人,济宁医学院最美教师1人、优秀教师3人。
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组织与胚胎学》以及临床医学卓越班的《人体结构学》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智慧树网精品课”。
教师团队主持省部级、校级等教改项目13项,发表教研论文11篇;主、参编《组织学与胚胎学》《正常人体形态学》等教材10部。荣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优秀奖和二等奖,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
教研室形成博士学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梯队。聚焦“发育-再生-疾病”核心轴线,整合胚胎发育调控、神经再生机制与生殖疾病病理研究。在胚胎干细胞领域,揭示三胚层时空分化规律,解析信号与表观遗传网络对多能性维持及谱系定向的协同作用;神经方向追踪神经干细胞动态分化轨迹,阐明突触可塑性对神经环路构建及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生殖领域围绕生育力衰退,探索支持细胞/颗粒细胞发育异常、生殖细胞衰老与不孕不育的分子关联,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分子诊疗模型。三方向贯穿生命发育动态过程,从细胞命运决定到组织再生修复,最终延伸至疾病机制解析,为生殖医学与再生治疗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7篇。
教研团队注重教学学术,围绕设计思维理念开展校内推广活动38次、服务学院和部门10个、教研室27个、新闻点击量4万多次。连续3年,在国内外教学研讨会上做过设计思维与基础医学教育的主题报告,向全国教育同仁展现了济宁医学院教师在推动基础医学教育进步中所做的努力。
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相同和相近学科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专家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积极参加国内外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形态学等学术会议交流。到复旦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访问学习3人次。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普意识的培养,近三年举办“数字人杯”“创意组胚”学习技能拓展大赛,获奖作品在山东教育发布、学习强国平台等媒体报道。学生培养成果突出,立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项目14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9项,国家级、省级政府奖学金7人次,发表SCI论文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