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始建于1998年,2008年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的人员及资源整合,形成独立的机能学实验室。是集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聚焦于人体及动物正常生理机能、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作用规律的探索。实验室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大学科为基础,通过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教学,构建了“基础-综合-创新”递进式培养体系,具备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实验室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3名、初级实验师1名,另设兼职主任1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由30名专业教师组成,涵盖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个教研室的教学团队,均具有扎实的学科背景与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主要承担《机能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人体系统与功能实验》教学任务。通过机能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室以《医学机能学实验》核心课程,融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占比达60%以上。依托国内领先的信息化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实验教学同步演示系统智慧化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数据实时分析与教学资源共享。2023年建成的人体机能实验室,与动物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了从基础操作到科研创新的全链条实践平台,年均服务学生6000余人次。

聚焦肿瘤基础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及药物研发等研究方向,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实验室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5,承担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获校级科研立项3项;主编、副主编、参编《机能学实验教程》《药理学实验教程》等教材7部,发表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10篇。

实验室以“赛教融合”为特色,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通过开放实验室、科研导师制等机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后备力量。实验室积极面向校内外开展科普活动,推动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医疗发展获济宁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

机能学实验室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共享、学科协同、全面开放”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建设成为集标准化医学素质教育、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医学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