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化学教研室

化学教研室秉承“科教融合、服务临床”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化学与医学交叉创新,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实践精神的教学科研人才。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色教学体系和丰硕科研成果,为医药事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高学历引领,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占比达10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含海外留学归国博士2人)、硕士学位1人,博士占比87.5%,形成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基础化学》为山东省一流课程。

创新模式,优质成果。教学团队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平台与翻转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课程评价优秀率连续三年达94%以上,学生评教位列全校前茅。教学之余,教师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研山东省教育教学课题1项,校级教育教学课题1项。

教研室承担《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医用化学》等4门本科课程,以及留学生全英文课程《医用有机化学》,其中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数字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智慧课程1门。团队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慕课平台与翻转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近三年课程优秀率超94%,学生评教稳居全校前列。教研成果丰硕,承担省、校级教改课题2项,出版教材10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

聚焦医学交叉,服务临床需求。科研以医学应用为导向,主攻两大方向:

一、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纳米材料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4篇,相关成果被《ACS sens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杂志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部分成果进入临床前试验。

二、超分子凝胶药物载运系统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开发智能响应型纳米药物载体并探究其在抗菌抗炎抗癌领域的应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6篇,相关成果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arbon》等杂志报道,并被国际权威学者引用。 

开放协同,推动创新。与山东大学、聊城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团队成员年均参与国内学术会议5余人次,受邀作中华医学会医学化学分会大会报告1次,推动多项跨校合科研攻关。

科研反哺,实践赋能。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指导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华北赛区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其他省级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年均接待学生实践超1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