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研室成立于建校之初,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形态与机能的联系,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现有教师11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8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高级职称占比64%,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团队。
主要承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医学等16个专业的《病理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病理大体标本与切片库,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形态-功能-临床”三位一体教学。依托省级数字化课程资源,构建“翻转课堂+病例研讨”模式,病例分析贯穿全部章节,强化学生临床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在病例讨论中将医学人文关怀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融合,例如以肿瘤病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困境,使价值观塑造与专业教育自然渗透,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近年来,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山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和山东省继续教育数字化优质课程。团队成员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名师1人。主持并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在研3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产学研课堂2项,推动病理教学与临床实践深度结合。主编教材5部,参编规划教材10余部。
聚焦肿瘤分子机制、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学两大领域。完成国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基金项目多项。完成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在研1项;主持并完成厅级课题3项、校级教研课题10余项。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校级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30余篇。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医学形态学数字切片读片大赛和大学生医学形态学绘图作品展示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10篇。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创新大赛、“医学+X”虚拟仿真作品终极展示均获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