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船精神,传承奉献基因

发布时间:2021-07-20

    7月20日,基础医学院“医展宏图”志愿服务团队以“追寻红色印记,传承奉献精神”为主题在济宁北门社区开展拜访慰问老党员活动。团队采访了济宁军分区原司令员王世珍老先生。在与王老的亲切交流中,每位成员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党员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领悟了党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更加坚定了自身入党的信念。

    图为服务队员拜访王世珍老先生。

    1939年出生的王老,孩童时期见证了帝国主义的铁骑碾压中华大地,历经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亦看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一步步走向幸福。自从那时,在他稚嫩的心中,就埋藏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新中国和平发展的时期,通过自身的努力,王老心中的种子在胸前开出了灿烂的红花。在这红花的簇拥下,1959年王老正式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9年的时间里,部队的磨砺下王老逐渐褪去了稚嫩的外衣,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兵连连长。1968年,在国家的总体指挥下,王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走向援越抗美道路,奔赴战争前线。讲到此处,王老眼中闪烁着几朵泪花,回想当时物资缺乏,战士们吃不上新鲜蔬菜,一到晚上因为缺乏维生素而患有夜盲症使战士们拄着拐杖在营地里艰难前行。面对着如此艰巨的环境,我国仍打破了美帝的阴谋,保护了我国的主权与安全,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定。看到如今国富民强,人民幸福安康,王老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王世珍老先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王老便回想起老一辈革命战士传承下来的长征精神。王老告诉大家:“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谈话中他向我们讲述了长征中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王老话音刚落,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绕在大家的脑海中,让大家不由赞叹这种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中国革命主义精神。

    在队员们从这段沉重的革命历史中缓缓醒来时,王老正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手心里捧着一个“小菠萝”,向我们介绍到这个是抗美援朝时美帝投向志愿军的炸弹。一提到抗美援朝战役,王老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颤抖,沉默良久才缓缓谈起,无数的革命战士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爱国的忠心,其中最令王老敬佩是邱少云同志。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王老这样评价道。

    图为王世珍老先生讲述长征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退休以后,王老不仅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还将党员的奉献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王老树立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信条,深刻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奉献性和无私性。他不辞劳苦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并用实际行动帮扶和资助多名智障儿童,为他们的未来筑梦,为他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图为王世珍老先生与服务队合影留念。

    正是老一辈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发扬王老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生活中发扬奉献精神,在学习上发扬奋斗精神,在科研上发扬创新精神,用“板凳做得十年冷”的态度去开拓进取,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